從59枚導彈、炸彈之母、核彈說起:先敘利亞,然后呢? |
2017-04-19 16:29:23 天津鋼鐵網 出處: |
|
 |
4月7日,美國向敘利亞扔出59枚戰斧導彈,反擊敘利亞此前使用化學武器。
4月13日,美國五角大樓表示,美軍為打擊位于阿富汗的ISIS目標,在阿富汗投下了美軍最大的非核炸彈。
4月14日,美國繼續秀肌肉,美國國家核安全局發布聲明稱3月14日在內華達州完成了對B61-12重力核炸彈的首次飛行試驗。
59枚戰斧導彈扔出后,黃金迅速飆升近20美元,油價暴漲2%,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5個基點至2.29%,日元走強澳元疲弱——非常典型的避險反應。那么,油價是否會進一步走高?如果走高,全球經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是否還會進一步發酵?
答案都在這里。
敘利亞、朝鮮半島局勢緊張 各類資產將怎么走?
軍事打擊以來,風險情緒顯著上升。從4月7日的軍事打擊,到對朝鮮核試驗的擔憂,再加上近在眼前的法國總統大選的首輪投票(4月23日),黃金由1250美元飆升至1287美元。
不過中東地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最重要的果然還是油價。1970年以來,每次中東局勢的緊張情緒發酵開來,油價幾乎都會相伴走高。
二戰以來,中東的沖突就從未間斷。這里生產全球32.4%的石油[1],而俄羅斯和美國這兩個主要產油國也在此地有著利益沖突。盡管敘利亞的原油日均產量僅占全球總量的萬分之三,但鄰近敘利亞的伊拉克和沙特占全球原油供應量的15%;而且敘利亞還鄰近石油運輸中轉站,涉及的運輸通道包括霍爾木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2]。
可以說,對敘利亞形勢的緊張并非出自對該國狀態本身的擔憂,而是基于石油價格對中東形式的敏感,牽涉其中的大國博弈,以及原油這一大宗商品本身的地位。
一圖看懂:中東危局對油價產生哪些影響?
1970年以來,每次中東局勢的緊張情緒發酵開來,油價幾乎都會相伴走高,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上世紀的三次石油危機。歷史證明,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沖突如果帶來戰爭,油價的大幅上漲極有可能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甚至陷入全面衰退。
2008年之前的三次全球衰退,都源自中東地緣政治沖擊導致的油價飆升: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援助以色列的國家禁運石油,直接導致原油價格翻番,帶來了西方國家的第一次石油危機。
油價翻番,加上當時經濟低增長和高通脹,最終帶來了1970年代的全球滯脹,摧毀了戰后凱恩斯主義“通脹與衰退不會并存”的共識。
1979-1980年間,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隨后兩伊戰爭爆發,再度引發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加上時任美聯儲保羅·沃克爾的鷹派鐵腕加息,美國經濟遭遇“雙底”型衰退,西方工業化國家也受到不小沖擊。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帶來第三次石油危機,拖累全球經濟導致1990-1991年的全球衰退。
海灣戰爭期間亦出現了油價史上最大日內下跌。1991年1月,美軍轟炸機開始空襲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薩達姆軍隊,并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導致油價暴跌10.9美元/桶。
敘利亞危機后,朝鮮成為市場焦點?
巴克萊分析師指出[3],此次的導彈襲擊敘利亞事件,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如若敘利亞事件發酵,需要留意特朗普政府更為強硬地介入中東的態度;
二是中東國家沖突可能加劇,有助于推高油價;而朝鮮情勢緊張阻礙貿易路線,可能不利于油價。
三是5月25日的OPEC維也納會議。如果導彈襲擊使得俄羅斯和沙特等其他中東國家關系變得更為復雜,有可能危及減產協議的平衡。
中銀國際楊紹輝認為[1],敘利亞危機,最可能蔓延到伊朗、伊拉克,甚至周邊更多國家的原油生產,以及海港的原油運輸(靠近敘利亞的土耳其伊斯肯德倫港口輸送量高達120萬桶/天)。
留意,巴克萊強調敘利亞對油價的影響,都基于導彈襲擊的事件進一步擴大——而這正也是多數投行的觀點:敘利亞的影響是有限的,除非局勢顯著惡化。高盛在12日的報告中指出[4],盡管敘利亞和朝鮮的地緣政治風險還將進一步發酵,但市場已經大多計入價格(price in)。
摩根大通稱[5],雖然美國對敘利亞政權的政策發生了顯著的迅速轉變,但似乎還沒有看到美國制裁阿薩德政權的盟國——俄羅斯和伊朗的壓力。因此,敘利亞最近的事態發展并未構成原油價格前景的重大風險。
事實上,朝鮮才是目前關注的焦點。
摩根大通指出[6],敘利亞的影響對日元屬于“小而短期的”,當時日元上漲1%隨后即收回漲幅;而考慮到地理等因素,朝鮮事件對日元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如果朝鮮引發了日本經濟衰退,日元甚至有可能升值10%。
不過,摩根大通也直言,朝鮮要威脅到日本經濟,“非常不可能”。
這一次敘利亞事件或將如何發酵?
敘利亞問題本身的核心在于阿薩德政權,以及牽涉其中的俄羅斯和美國。而另一方面,其間接的對朝鮮的影響也是目前關注的焦點。
俄羅斯和伊朗是敘利亞忠實的伙伴,敘利亞則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唯一的盟友。俄伊兩國都鮮明表示對敘利亞政府軍、阿薩德政權的支持,而美國以及海灣國家都希望阿薩德政權下臺。
而特朗普一直高聲譴責伊朗的地區軍事行動,支持以色列和遜尼派阿拉伯國家(主要是沙特、埃及和約旦)。多年以來,石油資源豐富的海灣國家一直懇求美國更直接地干涉敘利亞內戰。
在美國4月7日的軍事打擊過后,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對美國以戰斧導彈襲擊敘利亞空軍基地表示贊賞。美國最親密的盟國以色列的官方反應最快也最直接:以色列軍方表示,他們被提前告知了襲擊時間,并對襲擊“表達了我們的支持”。
軍事打擊整整一周后,俄羅斯、伊朗和敘利亞舉行外長會談。會談在周五舉行,而周三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蒂勒森,蒂勒森前往俄羅斯為商討敘利亞事宜。
俄方外長稱,俄伊敘三方一致認為,美國本月7日對敘利亞空軍基地的軍事打擊是侵略行為,嚴重違反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三方敦促美國及其盟友,確保類似加劇局勢緊張的行為不再發生。
1973年阿拉伯國家對援助以色列的國家禁運石油,那么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伊朗,是否也有可能舉起石油武器?而如果美國的軍事打擊進一步發酵,順利使得阿薩德政權垮臺,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敘利亞國家陷入崩潰,內部沖突無解導致中東戰火依舊紛飛,歐洲則繼續深陷于難民問題。
匯豐在此前的研究中指出[8],利比亞、埃及和突尼斯的前車之鑒已經證明,一個國家要在推翻長久存在的政權之后實現順利轉型,是非常艱難的。而敘利亞的教派分歧也決定了,這片土地想要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可能會比薩達姆倒臺后的伊拉克更難,說不定會有更激烈的內戰——看,黎巴嫩當年暗無天日的15年內戰就是先例。
殺雞儆猴?
特朗普政府悶聲直接發動導彈襲擊,對敘利亞態度迅速轉變,而年內正值朝鮮屢次進行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并叫囂以核武器反擊。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I></I>8226;內塔尼亞胡在美國4月7日軍事打擊之后的聲明中稱,特朗普動用武力將發出“面對阿薩德政權的可怕行為堅決回應的信息”,這也將令伊朗和朝鮮心有戚戚。
在一項野村證券對個人投資者的調查中[7],當被問及“是否認為美國對敘利亞的導彈襲擊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進一步升級?”時,49.0%的被調查者選擇“是的,主要在朝鮮”,33.3%選擇“不認為會進一步升級“,17.6%認為“是的,主要在俄羅斯”。
而導彈襲擊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看到了——朝鮮登上舞臺。
4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年內第四次譴責朝鮮的彈道導彈發射活動。
4月8日,中美元首會晤,確認致力于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
4月8日,朝中社報道稱,朝鮮外務省批評美國用巡航導彈攻擊敘利亞空軍基地,是“不可饒恕的侵略行為”。
4月9日,環球時報援引CNN報道稱,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正駛向臨近朝鮮半島的西太平洋。美軍官方人士稱,卡爾.文森號航母的此次行動是對近日朝鮮一系列挑釁行動的回應。
4月11日,特朗普稱,如果中國幫助美國解決朝鮮核武器問題,將獲得更優惠的貿易協定條件。否則“我們將自己解決問題”。
4月12日,習近平與特朗普通電話,就朝鮮半島局勢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習近平稱將拓展兩軍、執法、網絡、人文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協調。
4月12日,特朗普稱與習近平通電話的過程“非常愉快”。
4月12日,特朗普對華爾街日報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因為現在行動可能破壞中美兩國政府為應對朝鮮威脅進行的對話。
4月13日,美國五角大樓表示,美軍為打擊位于阿富汗的ISIS目標,在阿富汗投下了美軍最大的非核炸彈。
4月14日,美聯社報道稱,朝鮮副外相表示只要最高統帥認為合適,朝鮮隨時進行核試驗。
4月14日,美國國家核安全局聲明稱3月測試了“可控制”的B61-12重力熱核炸彈。NNSA稱,導彈測試成功是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盟國、合作伙伴的一貫承諾。
4月15日,路透稱朝鮮在閱兵儀式上首次展示潛射彈道導彈。
4月16日,環球時報援引韓國聯合參謀本部16日消息稱,朝鮮當天上午試射型號不詳的導彈,但以失敗告終。(來源:華爾街見聞 陶旖潔)
(本文已被瀏覽 1255 次)
|
|
|
|
|